
黨的二十大開幕前夕,《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在萬眾矚目之下出版發(fā)行,這不僅是我們深入系統(tǒng)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文獻,也是全面系統(tǒng)反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開辟新境界、實現新飛躍的權威著作,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我們黨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建美好世界的最新貢獻。
著作站位高遠、思想深邃、內涵豐富,雖然大部分文章都在一定場合系統(tǒng)性地學習過,但是綜合看來,時有常讀常新之感。尤其是“始終堅持人民至上”部分,雖然在書中所占篇幅不多,也僅僅是習總書記某些重要講話的吉光片羽,但是結合近些年黨和國家的重大決策方針看來,尤為驚心動魄,發(fā)人深省。我黨之所以能夠從弱變強,經歷一次次浴火重生,根本原因在于我黨始終把人民放在首位,忠實踐行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建國之初,社會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生產力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之間的矛盾,所以我們黨提出了“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用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和勵精圖治實現了第一個百年目標,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
十八屆五中全會之后,黨中央提出了“創(chuàng)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fā)展理念,其中尤以“共享”引發(fā)了全社會的共鳴。因為這不僅彰顯了“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更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正如管理學中著名的木桶理論所說的,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決于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同理,決定一個社會富裕程度的,不是那些身家過千萬過億的超級富豪,而是收入最低的群體,他們的獲得感和滿足感,才是衡量社會主義建設成果的黃金標準。正因如此,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永遠將目光放在革命老區(qū)、貧困山區(qū)的普通群眾身上,心系他們的冷暖溫飽。自十八大之后開展的脫貧攻堅戰(zhàn)、鄉(xiāng)村振興計劃等一系列舉措,都是為了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開放、經濟發(fā)展的成果,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因為我們黨始終將民之所憂、民之所盼放在心上,才能全國上下同欲,創(chuàng)造出人類歷史上一個又一個奇跡,我黨也才能不斷壯大,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穩(wěn)。
治理國家如此,管理一個學校、一家公司,乃至一個班級,也同樣如此:任何組織的工作效率和成果不是由組織中最高效、最杰出群體決定的,而取決于其中最懶散、最落后的那一部分。因此,任何組織如果想提升自己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就必須意識到“短板” 的存在,并且盡力補足,而不能一味地只想著如何加高“長板”。對于學校也是如此,要提升辦學質量,就必須把眼光放在那些基礎薄弱、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都比較弱的學生身上;要提升學??傮w實力,就必須強調基礎的日常事務,必須保證在教學和管理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沒有“短板”,而不是只盯著能“加分”的項目和工作。作為教師,也應該更多地把目光放在那些普通甚至是后進的學生身上,而不是只關注那些能夠參加競賽、能夠帶來榮譽的“明星學生”。畢竟,對于我們這樣的高職院校而言,能夠脫穎而出的學生鳳毛麟角,如果給予他們太多的關注和機遇,就必然擠壓其他學生的存在感和機會,也會打擊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我黨的初心是為人民服務,隨著共享社會的建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yè)必將取得成功。教育的初心應該是為學生服務,培養(yǎng)對社會對國家的有用人才,只有更多地了解、補齊教學和管理中的“短板”,學校才能真正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實現教育的目標。
- 上一篇:學習貫徹二十大 旗幟...
- 下一篇:學院召開新學期督導工...